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绘本,距离“高级”的目标还有多远(内含童书编辑群入口)

木铎书声 2021-07-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松雀童书 Author 余力

童书

按图书类别划分的编辑群来了,今天先来一个童书群。如果二维码失效,请联系客服(微信:jslybun)

扫码入群





原创绘本一直是风口上的话题,殷殷期待,恨铁不成钢……各种情绪都有。


分享一篇中肯的评论文章,6000多字,阅读时间17分钟,但能给今天的童书出版者和创作者,很多启发。




最近有人对中国原创童书的现实发声,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对绘本是不是有爱。


原话是这样的:“然而,无论从创作者,出版者,还是购买者,我都看不到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对绘本的爱。”


还提到平台问题:“儿童绘本火爆这么久以来,看着一家又一家出版机构开始竞争这个板块,但是又有几家真正去研究儿童绘本的出版,真正让自己的编辑去提高编辑技能,真正培养自己的作者呢?


深以为然。



做原创图画书到底差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当当网数据,2017年原创少儿图书销量占总销量的1/3,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我想这1/3的数据贡献力量最大的应该是全年排在少儿畅销榜上的《草房子》《狼王梦》《笑猫日记》《米小圈上学记》等。


另据官方统计的出版数据,每年出版的50万种左右的图书中,有两万种左右的图画书(应该是原创和引进加在一起,甚至可能是插图书、漫画书都算进去吧)出版量。


可是如果不是名家,原创图画书的出版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几乎不冒泡就消失了。


说到原创图画书,我们不得不提目前几个专业少儿社(中少社、明天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的名家图画书出版思路。


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图画书创作已然成为一种风景。高洪波、张之路、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白冰、汤素兰、彭懿、彭学军、杨红樱、萧袤、徐鲁等都已经涉足图画书领域,并且出版了不少的图画书。


原创图画书的跨国合作、出版的现象也值得关注。比如曹文轩和罗杰·米罗合作了《柠檬蝶》,秦文君和郁蓉合作了《我是花木兰》,葛冰和南非插画家皮亚特·格罗布勒合作了《小小和泥泥》,张之路、孙晴峰撰文,阿根廷插画家耶尔·弗兰克尔绘图的《小黑和小白》,张弘和美国插画家艾伦·德拉蒙德合作了《快乐的小蜡笔》等。


其实无论怎样合作,核心在于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风格和方式,相信任何人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可是故事到底怎样,能不能打动读者,又是另外一回事。


有网友这样评论:“越来越多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加入图画书创作的队伍,贡献了不少好故事。但也要注意,部分作品是根据短篇童话或者短篇小说改编的,单看原作确属佳作,但改成图画书之后,留给画家发挥的空间不大,不禁让人反思这样的故事是否有改编成图画书的必要。


当然,除了这样“不可改动”的因素外,还有就是故事本身或许并没有打动到画家,画家不能很好地进入故事,进而去很好地呈现故事。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原创图画书没有任何可以讲的地方。


提及原创图画书,信谊图画书奖和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这两个奖项就不能绕过,它们的存在为中国原创图画书在发掘优秀作者、推动图画书的普及、提供优质的儿童读物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信谊图画书奖代表作有《公主怎么挖鼻屎》《北冥有鱼》《跑跑镇》《迟到的理由》《葡萄》等。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代表作有《一园青菜成了精》《喀哒喀哒喀哒》《牙齿,牙齿,扔屋顶》《池上池下》《安的种子》《盘中餐》《林桃奶奶的桃子树》等。


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原创图画书创作水准的一种衡量标准,我们看看历年来的获奖作品心中就会有数了。


随着奖项聚拢作者的效用越来越明显,最近各种图画书奖项(新媒体的、报纸的、行业的、图书馆的、出版社的等)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我倒是希望它们都能如竹笋那般富有生命力)。


一个奖项的诞生是好的,而且很多奖项都大张旗鼓地宣传为繁荣图画书创作而设立,于读者于国家看来都是极好的。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多奖项在评奖之初就带着出版方的意志和评委们的喜好,评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遗漏很多好作品呢?是不是真的选出了好作品呢?


拉拉杂杂列举了这么多,用意只有一个:讲一下原创图画书到底差什么?


是插画技术上差吗?肯定不是,国际合作的出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世界级的插画师都参与进来了。


是出版方面差吗?肯定不是,现在的出版技术可以让以往的任何时代却步。


是读者受众差吗?肯定也不是,儿童读者对于好作品从来都是不拒绝的。


是宣传营销弱吗?当然不是,电商、微商、签售、讲座一波波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那原创图画书到底差什么呢?是“创作的出发点”不当吗?很多作者宣称都是为儿童创作的,何况他们有的还是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


是“创作的专业性”不够吗?很多作者都有一套套专业创作思路,并且能开各种线上线下的绘本创作指导班。


是“想象力”不够吗?很多作者都是以写幻想文学著称的。


这样看来,原创图画书似乎什么都不差。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最大的问题和事实:原创图画书最缺的还是好故事,尤其是那些可以无限连接现在的儿童的情感和生活的好故事。


原创绘本《喀哒喀哒喀哒》


原创图画书离孩子有多远?


好的原创图画书可以离孩子很近。不管作者的专业背景如何,是不是有过专门的绘本训练,他们只要自己愿意且有兴趣在这一块去钻研,去理解,去尝试,他们就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这样的创作姿态是让自己回到儿童本位(与儿童交流,自己养育孩子,回到自己的童年等等)的立场,又能以成人的审美来做艺术探索和艺术呈现,最终奉献给读者的作品,也一定是可以用“感同身受”来形容。


这里我想以两个绘本作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好的原创图画书就在我们身边。


刘洵最近创作了两部作品《哈气河马》和《翼娃子》。前者更具创意和想象,后者更有写实的味道。



《翼娃子》讲的是来自农村的翼娃子如何在城市里度过一天的时光。


翼娃子和父母一样,从早到晚的时间都是满满的。早上他要挤公交车过大桥去上学,并且还要数过大桥的火车有多少节。


放学回到爸妈工作的小吃店后,他还要写作业。不过,他很喜欢写这次作业,并不单单是妈妈会奖励他一个炸鸡腿。


当然,他忘不了要跟爸爸去菜市场买鱼看鱼,因为他要弥补没能跟爸爸一起去送外卖的遗憾。


他也忘不了拿着自己心爱的恐龙玩具去找同伴玩,尽管同伴还在妈妈的严加看管下写作业。


他还忘不了跟妈妈一起回家时,再数一次火车。


翼娃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就在这种有面条、混沌味儿的环境中度过了,似乎很平常,似乎又很不平常。

      

《翼娃子》对现在的生活,尤其是对儿童当下的生活有着明确而深刻的感知。儿童做了什么?儿童喜欢什么?儿童又是在什么环境中做的什么?儿童的情感是怎么从自己做的事情中体现的?这些不就是儿童成长的必须吗?现实而有用,而且这种“有用”就是一种生命的底色,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无论父母是什么职业,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给予儿童的,不就是他童年的一部分吗?只不过,翼娃子有着他的特殊性,他出生在重庆,在南京上小学,在他那里,或许就有了两个故乡。


“故乡”或许在大人的理解和记忆里就是一床厚厚的棉被,可是在翼娃子那里是满满的快乐。


这只是属于童年的,就像我们记忆中的童年一样,快乐始终是底色。


《翼娃子》的前后环衬的变与不变会让人琢磨许久,感觉每一个变化都是有故事的。吃空了的辣椒瓶、调转方向的恐龙、消失的蒜瓣、立起来的牙签瓶……最重要的变化就数沾满油和辣椒酱的作业本了。


有时候,我们在苦苦寻求中国元素和特色,殊不知,元素和特色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经历者和见证者,儿童也不例外。


大时代氛围下的个体的感受照样可以很生活,很细微,很力量,等书中的翼娃子长大了,他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谁说这样的感受不是一种精致呢?


另外一位是台湾绘本作者刘旭恭。


他在创作《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时说:原来应该反省的是自己。



创作一个故事不是仅仅自己玩嗨了,自己爽了,却不顾你的读者对象的感受,也就是不顾儿童“遇见谁或发生什么事”。


创作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感状态:想象小孩会遇见谁或发生什么事,专注在图画的世界里,回到故事创作的初衷,一切变得简单了。


还有一种创作状态应该是我们现在出现得最多的。刘旭恭以自己为例来进行了说明:“我们其实不在乎孩子们想知道什么,或是适合怎样的学习方式,只忙着将自己复制到他们身上。”


创作《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时,他这样说自己起初的创作状态:“我想到了这个故事的主线,还刻意设计许多情节。刚开始字数很多,很像桥梁书,而且草图无法摆脱文字的限制,仅能交代情节,毫无美感可言。”


刘旭恭的这番表白中,至少可以看到图画书创作者的四种态度:


第一,真正的儿童本位是在乎孩子自己想什么;


第二,真正的创作在“刻意设计”时不一定会让人满意,“刻意设计”有时候看上去是一种玩票心态;


第三,图画创作需要某种程度上摆脱文字的限制,要不然就是配图书了;


第四,图画书最后要给人美感,这是一种作者的风格和标识,靠着这种美感,作者建立了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图画书。


图画书作者的心态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在跟一个有娃的画家朋友W君聊天。她说:“一个艺术家不一定是绘本家,但是一个绘本家一定是个艺术家。”再次深以为然。


我们接着聊了我们的出版社为什么那么爱出公版书,为什么想要名声又想要速度,为什么爱把名家故事一套套地出绘本,为什么希望自己多争取几个国家扶持项目,为什么有的书印刷品质那么差,为什么出那么多垃圾书家长还是愿意埋单,为什么大人不自己辨别书而指望某某书单某某名家推荐……


我们也聊故事怎么发展和表现的。故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百家姓三字经的时代,那时候的故事都会带着说教,且是明目张胆地说教;


第二阶段是现在的目的性特别强的故事,比如某某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等等,这时候的故事不会那么明目张胆地说教了,但是会让讲故事的大人感觉很爽,有一种终于解决了育儿或者上课问题的大喜;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摆脱了虚假故事的阶段,创作中的作者和阅读中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品质、想象的力量和审美的愉悦。


当我们聊起创作者的心态时,似乎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具备怎样的心态才算过得去呢?


原创绘本《春神跳舞的森林》


心态一创作好故事或者选择好故事。宁缺毋滥。哪怕一年画一本或者两年画一本,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花在值得去画的故事上。


如果是靠着画画谋生的怎么办?如果觉得自己适合画一个月一本的,或者两个星期一本的,也无可厚非,但是不敢想象这样的书能活多久。


心态二:要不断地向前看,想新的故事。


借用刘旭恭的一句话:“不能沉浸在图画书作家的光环里,即使出书,那都过去了,你还是要想办法做新的东西,才有可能持续下去,才会有成长。”


心态三:做绘本是一件高级的事情,不要自己把它贬低。


如果需要其他工作才能养活这种高级的事情,那就去做吧。但是你做这件高级的事情时,你忘记那些羁绊吧。也许有一天,你就可以全身全心来做这样的事情了。这样的例子就不举了。

      

心态四:你要牵挂你的读者,除非你衣食无忧,自己为艺术而艺术。读者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金主,你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觉得你的创作非常有价值。

      

心态五:要把写好画好这一个故事作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不要有敷衍自己和敷衍别人的想法。请记住,敷衍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心态六:找到几个真正懂行懂故事懂孩子的人,你们要经常一起交流,取长补短,把图画书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


哪怕是抱负,有这样的抱负就会行动出来,就怕不敢想。



    原创绘本 《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


原创图画书和时代的关系?


对于一个身处这样时代的作者来说,不受这样的时代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的儿童图画书创作和出版也晚于西方和日本上百年,这也是一个事实。


那么,面对这样的环境和事实,创作者该是怎样的心态呢?全部拿来?亦步亦趋?另起炉灶?和而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触摸到童书中的王冠。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清楚: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想象,我们也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有些传统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想象。


这样的大时代氛围中,我们创作图画书时就会明白,我们是有“影响的焦虑”的。


很同意刘旭恭说的关于如何继承生长环境和父辈们的影响的:


“我以前觉得我的创作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后来发现我们都很难脱离父母亲与生长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我的书很温暖,很幽默,其实我只是把父母传给我的特质传递出去。通过这样去传承上一代给我的价值观,慢慢就会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把什么样的观念传达给别人。”


图画书传达的是我们这个生长环境所给予我们的影响,传达的是父辈们传给我们的某些特质,比如温暖和幽默:我们如何定位自己,做什么样的人,要传递什么样的观念给别人。


我们不是一座孤岛,也不是海市蜃楼,我们是一个群体,一个需要温暖和幽默的群体。


这样看来,图画书要传达的其实是一个时代、一个族群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温暖和幽默的方式传递出去。


天天泡在高品质绘本中的S君说,我们不能忽略好的图画书的反作用,图画书也要影响接触到它的人。


好的图画书要走进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插图也要渐渐达到图画书的水准。这就是教科书中的插图觉醒。


翻了一遍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和现在的教科书,感觉插图有退步的迹象。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去讨论。


图画书的影响也要波及影视和动画。好的图画书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剧本,能够制作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和动画。比如《雾中的刺猬》《爱花的牛》等等。


图画书的影响也要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街边的广告牌、墙上的涂鸦、商场和地铁里面的壁画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提升了,浸淫其中的大人和儿童也就提升了审美力。


    原创绘本 《生命》


图画书的专业性和普通素养


专业理解要比普通素养更简单一些。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做过各种毕业论文的同学都知道,越往上聚焦越来越简单,但是话会说得越来越多。


对于绘本来说,许多关于绘本的知识和阅读规则在专业理解和普通素养那里是相同的,不需要重新去改变什么。


另外,专业训练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高校绘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阶段,会对绘本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


二是进入社会后,很多插画师或者相关人士对绘本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或组成一个团体相互学习,或者单打独斗,迫切地想把理想中的绘本做出来。


专业训练的结果是,当他们遇到合适的编辑或者出版机构后,就会把自己平时的专业训练成果拿出来出版,去与读者建立更多的连接。


爱绘本的人、亲子阅读中的大人等会很重视绘本的普通素养。如果一个天天给孩子读绘本的大人不关注绘本知识,不去了解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效用,不去培养和改变自己的阅读偏好,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


一般来说,阅读绘本的大人对绘本及绘本存在的意义有基本的兴趣和理解,并能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而鲜活的绘本知识。


    原创绘本 《年兽》


这里特别强调“鲜活”的特性,是因为绘本阅读必须与富有个性的读者连接起来,尤其是小读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否则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大人的自我娱乐和表演,或者为了完成某个教育任务而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比如很多家长都是发现孩子有某个问题了,然后去找对应的绘本来解决问题,这种亲子阅读不能说它不好,但是亲子阅读的快乐就会因为大人的目的性而减弱了很多。


大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因为极强的目的性而少了很多发现的眼睛。


专业绘本实践就是要利用千千万万的绘本阅读活动,并能够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鲜活的现实创作。


所以,专业训练和普通素养养成又怎能截然分开呢?在现实中,不会存在一种仅仅教授绘本普通素养的课程,即使真的出现了,很难想象它会存在多久;


也不会存在一种课程仅仅教你如何创作绘本的知识,即使有,也很难想象它的面貌。


知识和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更何况,不管专业训练还是普通素养,都需要沉浸在千千万万的生活(包括阅读活动)中去。


    原创绘本 《谜语》


举个例子。绘本刚刚在我们的土地上生长的时候,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绘本知识,很多阅读推广人就会专门讲绘本如何构造,一页一页精读,绘本如何重要,童年缺少绘本就会缺失很多,可是如果放到现在,就会不那么吃香了。


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绘本消费群体也变了,由70后变成了80后和90后,不要小看这个消费群体的变化,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通过自己去买绘本、读绘本,去摸索关于绘本以及如何亲子阅读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去好好研究一下。

     

所谓的专业训练其实就是对普通素养的一种深刻实践和理解。一个没有普通素养的人如何去进行专业理解呢?专职画故事需要的就是把普通素养中灵感和思路抽取出来,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专注,更专业,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业余、玩耍或者表演的心态上。





来源丨松雀童书

作者丨 余力

排版丨周炫羽



专题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